占地71亩,用时7个月,商贸物流产值达6.8亿元,收税640万元,数据还在不断上升,预计全年税收达到1200万元……这是新安镇浙江宝平物联网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宝平物联网)交出的一份亮眼成绩单。
在县域内物流企业普遍亩均税收不足3万元的情形下,以钢贸为主宝平物联网是如何做到高质量发展的?
走进位于京杭大运河新安段西侧的这个物流园区,龙门吊、码头吊开足马力,大型运输车进进出出,满眼一片繁忙的景象。宝平物联网总经理孟祖平告诉记者,半年前,在这片土地上是截然不同的光景。
宝平物联网是新安镇的“腾笼换鸟”项目。据了解,该企业前身是浙江东恒实业有限公司,亩均税收不足3万元。“要推动高质量发展,必须加大对低效企业的腾退淘汰。”新安镇经发办主任罗俊伟表示,在土地要素日益紧缺的当前,面对低效企业,新安镇着力深化“亩均论英雄”改革,扎实推进辖区内工业用地“二次开发”,强化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。
腾退低效企业后,新安镇成功导入了宝平物联网。不仅如此,宝平物联网与新安镇府签订了三年内亩均税收达到30万“对赌协议”。“现在是以亩均效益论英雄,不能不努力啊。”孟祖平说,企业有这个信心能完成,而压力是绝对的动力。
提升亩均税收的空间在哪里?入驻后的宝平物联网其实已经有了考虑。孟祖平说,园区地处新安太平桥工业园区,有着十分便捷的水运、公路交通优势,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,打造“水路+公路+铁路”的多式联运新模式为企业带来利好。
“我们的钢材大部分是从江苏徐州、泰州、张家港等地,从京杭大运河上水运过来,再通过园区‘公铁联运’,运输到上海、广西柳州等地。”孟祖平介绍,水运价格是公路的十分之一左右,铁路运费是公路运费的二分之一不到,现在通过组合运输,比以前单一的公路运输成本下降了2/3,一年节省了上千万元。
而解决原来亩均产出少、贡献少的问题,决不能单单发挥园区的中转作用。为此,孟祖平说,企业还考虑通过“工贸一体市场化运作模式”运营,将物流商贸、仓储、生产加工、行政办公、员工宿舍、配套服务设施合为一体,使生产、贸易、物品流通进行“零距离”交流。
“工贸一体化共享资源,减轻了我们营运费用的叠加和浪费,比原先运营成本降低了10%-15%。”今年3月,浙江北澄钢铁有限公司入驻宝平物联网,该企业负责人邱素琴坦言,这样的运行模式,为入驻该园区的生产、流通企业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效益。
“同时,登车桥和升降梯将货台和车辆进行连接,实现了货物一次性完成装卸,减少了人力、物力的支出,大大节省了成本。”孟祖平说,创新模式外,提升企业装卸效率也十分关键。为此,企业大力投入安装了一批高平台半自动化装卸设备。他表示,接下来企业还将不断加大技术设备投入,在装卸货物达到70%-80%标准化程度后,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全自动化装卸便可水到渠成,而且还能大幅度提升装卸效率与安全性。
事实上,在宝平物联网提升亩均效益的过程中,政府这只“无形之手”也在积极发挥作用,通过政策加以引导,通过服务加以助推,不断激发企业活力。
“整治的目的绝非杀鸡取卵,而是倒逼企业转型升级。”罗俊伟表示,针对宝平物流网园区的发展,该镇积极帮助园区进一步对接上下游企业提高业务量,大力招引相关联的钢贸物流企业入园,从而不断增加税源。
配套设施不断完善,宝平物流网园区的产业集聚的“洼地”效应不断形成气候。
“宝平物联网区域优势非常明显,紧靠京杭大运河,离杭州也非常近,无论条件和资源上都是浙江物流业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区块,加上园区的运营模式很好,所以我们今后会将主阵地慢慢从杭州转移到宝平物流园。”浙江宝卷钢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如是说。
正是因此,今年以来,目前已有浙江宝卷钢铁有限公司、浙江北澄钢铁有限公司等6家钢材企业与宝平物流园区签订入驻协议,每天园区的钢筋吞吐量达17000吨,辐射长三角16座主要城市。
声明:本文转载自【德清新闻网】,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,请联系更正、删除。